软件测试报告是软件测试工作的总结性文档,为项目团队、管理层和客户等提供关于软件质量的重要信息。以下是软件测试报告的关键要素:
报告标题:清晰明确地概括测试项目或系统名称以及测试类型,例如“[系统名称]性能测试报告”。
报告编号:用于唯一标识报告,方便管理和追溯。
报告日期:记录报告生成的日期,反映测试工作的时间节点。
测试人员:列出参与测试的人员姓名,明确责任主体。
项目背景:简要介绍项目的背景信息,包括项目的目标、用途、业务需求等,让读者了解测试的背景和意义。例如,开发一个电商购物系统,目的是为用户提供便捷的在线购物体验,满足商家销售商品的需求。
测试目标:明确阐述本次测试的主要目的,如验证软件的功能完整性、性能指标是否达标、兼容性是否良好等。例如,功能测试目标是确保系统的各项功能按照需求规格说明书正常运行;性能测试目标是测试系统在高并发情况下的响应时间和吞吐量是否符合要求。
测试范围:详细说明测试所覆盖的软件模块、功能点、业务流程等。可以使用列表或表格的形式呈现,使内容更加清晰。例如:
|模块|功能点|
| - | - |
|用户管理|用户注册、登录、信息修改|
|商品管理|商品添加、编辑、删除|
|订单管理|订单创建、支付、发货|
测试环境:描述测试所使用的硬件环境(如服务器配置、客户端设备型号等)、软件环境(如操作系统版本、数据库版本、中间件版本等)和网络环境(如网络带宽、拓扑结构等)。例如,服务器配置为 Intel Xeon 处理器、32GB 内存、1TB 硬盘;操作系统为 Windows Server 2019;数据库为 MySQL 8.0。
测试方法:介绍采用的测试方法,如黑盒测试、白盒测试、灰盒测试等,并说明选择该方法的原因。例如,采用黑盒测试方法,因为测试人员不需要了解系统内部代码结构,只需关注输入和输出结果,能够更全面地模拟用户操作。
测试策略:阐述测试的整体策略,包括测试的优先级、测试用例的设计思路、测试执行的顺序等。例如,优先测试核心功能和关键业务流程,采用等价类划分、边界值分析等方法设计测试用例,按照功能模块的依赖关系依次执行测试。
测试用例执行统计:以表格形式呈现测试用例的执行情况,包括测试用例总数、执行通过数、执行失败数、未执行数等,并计算测试通过率。例如:
|测试用例总数|执行通过数|执行失败数|未执行数|测试通过率|
| - | - | - | - | - |
|500|450|40|10|90%|
缺陷统计与分析
缺陷总数:统计测试过程中发现的缺陷总数。
缺陷分类:按照缺陷的严重程度(如严重、重要、一般、轻微)、缺陷类型(如功能缺陷、性能缺陷、界面缺陷、兼容性缺陷等)对缺陷进行分类统计,并使用图表(如柱状图、饼图)直观展示。例如,严重缺陷 10 个,重要缺陷 20 个,一般缺陷 30 个,轻微缺陷 40 个。
缺陷趋势分析:绘制缺陷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分析缺陷的发现和解决趋势,判断测试进度和质量情况。如果缺陷数量在测试后期逐渐减少且趋于稳定,说明测试工作进展顺利;如果缺陷数量持续居高不下,可能需要进一步分析原因并调整测试策略。
功能测试结果:详细描述各项功能的测试结果,包括功能是否通过测试、未通过功能的问题描述和影响范围等。例如,用户登录功能通过测试,能够正常验证用户身份并进入系统;商品搜索功能未通过测试,搜索结果不准确,影响了用户查找商品的体验。
性能测试结果:列出性能测试的关键指标(如响应时间、吞吐量、资源利用率等)的测试结果,并与预期的性能指标进行对比分析。例如,系统在高并发 1000 用户的情况下,平均响应时间为 500ms,超过了预期的 300ms,需要进一步优化系统性能。
兼容性测试结果:说明软件在不同操作系统、浏览器、设备等环境下的兼容性情况,记录出现兼容性问题的环境和具体表现。例如,软件在 Chrome 浏览器上运行正常,但在 IE 浏览器上部分界面显示异常。
安全性测试结果:介绍安全性测试的发现,如是否存在安全漏洞(如 SQL 注入、跨站脚本攻击等)、漏洞的严重程度和修复建议等。例如,发现系统存在 SQL 注入漏洞,攻击者可能通过该漏洞获取数据库中的敏感信息,建议及时修复漏洞并加强输入验证。
综合评估:根据各项测试结果,对软件的整体质量进行综合评估,判断软件是否满足发布要求。如果软件存在严重的功能缺陷、性能问题或安全漏洞,可能不建议发布;如果软件的问题较少且影响较小,经过修复后可以考虑发布。